相关链接
Copyright © 阳江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6799号
2024-12-28
阳江,这座位于广东西南部的城市,宛如一颗镶嵌在南海之滨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背山面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历史的车轮在这里辗转千年,沉淀下了深厚且多元的文化底蕴。
阳江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历经秦汉、隋唐等诸多朝代的更迭与发展,长期作为粤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犹如一座灯塔,引领着地区的进步。岁月流转,阳江人民凭借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绚丽多彩、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宛如一座民俗宝藏,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承载着先辈们的生活记忆与美好祈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大观园中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
美食,是一座城市最具烟火气的名片,阳江亦不例外。阳江粉酥,这一承载着百年历史与浓浓乡情的传统美食,无疑是阳江美食文化的杰出代表。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在阳江地区,每年此时,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打粉酥过年的喜悦氛围之中。无论城市的高楼大厦,还是乡村的静谧小院,都弥漫着炒米粉的馥郁酥香。全家人齐心协力,围坐一起焙制粉酥,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亲朋好友、乡亲邻里也纷纷串门,挽起袖子帮忙,你添一把火,我印一个模,好生热闹,那场景宛如一幅温馨的民俗画卷。
阳江粉酥流传历史悠久,据阳江市莲香食品有限公司从民间搜集到的经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的清末 - 民国 “茂祥黄金万两” 木饼模和 “茂祥添丁吉兆” 木饼模文物佐证,早在清末民初,阳江粉酥便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备习俗,彼时多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到了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以 “河水安” 糕饼铺为引领,众多专门生产粉酥的大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将粉酥生产推向了鼎盛,产品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远销周边地区。近些年来,阳江粉酥饼生产更是与时俱进,有了长足发展,不再局限于春节这一特定节日,已然成为日常备受欢迎的美味点心。2001 年 1 月,阳江粉酥焙制技艺荣列阳江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
阳江粉酥焙制技艺工序严谨,宛如一场精心筹备的艺术表演。选料环节,以粘米为主料,按特定比例搭配大米、白糖(或黄糖)、馅料(花生与椰丝堪称经典组合)及猪油,每种食材都精挑细选,为后续美味筑牢根基。炒米时,先将大米用水浸泡、洗净、晾干,随后放入铁锅中,以文火耐心翻炒,直至米粒金黄,香气四溢,炒熟方可。磨粉需用石磨,缓缓将炒熟的大米磨成粉,粉粒讲究粗细适中,太细则口感欠佳,炒米粉还需晾上一天,如此做出的饼才不易上火。配料拌合步骤,将煲好的黄糖胶(或白糖水)倾入米粉,再加入适量白糖(或猪油、绿豆粉、鸡蛋、芝麻等依个人口味调配),充分搅拌均匀,至粉料湿润松散。上印制作最为精妙,把拌合好的粉料填入粉酥印,于粉中央加入花生、椰丝、白糖制成的馅料,用粉覆盖压实,小刀修去多余粉边,再用贝壳粘上猪油(或鹅油)轻轻磨平压实,最后以木棍轻敲脱模,一块块造型精美、寓意吉祥的粉酥坯子便大功告成。烘焙时,先将脱模粉酥放入筛子焙干,接着围在烘炉裙边,或置于铺好草纸的铁镬中,以炭火慢烘,直至烘干烘熟。起焙装缸环节同样关键,火候的精准把控决定成败,火候太老,粉酥焦糊,前功尽弃;待炉火自然熄灭后再出炉,此时的粉酥,口味绝佳,传统风味浓郁。
阳江人对粉酥的情感,早已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百年来,它是春节最受青睐的节庆食品,既可在阖家团圆时充饥,又能用于招待宾朋,更是春节走亲访友的馈赠佳礼。过去,若家中经济拮据,没了现钱,粉酥还能充当春节醒狮拜年、舞龙、舞鲤鱼、办喜事的酬劳。时至今日,在逢年过节、婚嫁、祝寿、小孩满月、开灯、入伙等各类喜庆场合,粉酥依旧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用作祭品,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化作小食品,传递着喜悦与甜蜜。阳江粉酥制作技艺蕴含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样,从不同年代的饼模花纹、制作工艺的传承演变,折射出阳江人民的思想变迁、审美取向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学、艺术与民俗研究价值。
除了粉酥,阳江还有诸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白沙鹅乸饭,那是一口软糯的幸福,细腻的口感让人忍不住回味。每一粒米饭都像是跳跃的音符,与鹅肉的热情相拥,色香俱全,为味蕾带来一场盛宴。制作这道美味的秘诀,便在于那油锅中爆香的鹅肉,与精心调配的调味料。在火候的炙热下,鹅肉的鲜美与米饭的香醇完美交融,再加上一把翠绿的葱花,更是锦上添花。还有猪肠碌,虽名字里有 “猪肠”,实则与猪肠毫无关系,粉皮裹着炒过的花生碎或豆芽菜,外表涂抹蒜油,撒上特制辣椒酱,一口咬下,满满的阳江风味,让人欲罢不能。这些美食,与阳江粉酥一道,构成了阳江独特的味觉密码,吸引着八方食客前来探寻。
阳江,素有 “纸鹞城”“中国风筝之乡” 的美誉,与山东潍坊并称南北风筝两大流派。阳江风筝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 1400 多年,早在宋代,重阳放风筝的习俗便已在此地蔚然成风。彼时,州官王亘在北山 “仙掌石” 凿 “流杯池”,每逢重阳佳节,邀各界名流曲水流觞、放风筝观赏,周围百姓也纷纷在山间支起帐篷,共赏这一盛景。《阳江县志》载:“重九日,结伴携酒选胜登高,士人赋诗,儿童放纸鸢较高下。” 到了清代,场面愈发壮观,清人林葆莹诗云:“浮屠七级北山坳,纸鹞参差万影交。” 可见当时风筝漫天飞舞、交相辉映之盛况。
阳江风筝种类繁多,构思精巧,格调古雅,犹如一座空中艺术宝库。传统风筝又名 “生气风筝”,有 “百足”(蜈蚣)、“灵芝”、“崖鹰” 等 10 多种,放飞时随风飘舞,栩栩如生。其中,“排蓬风筝” 能鼓风而上,在高空定位,任人观赏,造型涵盖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 10 多种;“风蛾风筝” 更是趣味十足,能在空中自动点燃炮仗,仿若飞机发射火箭。大型风筝高达 10 米,直径 3 米多,重 20 多斤,需十几个人协力拉着跑,乘五六级风才能翱翔天际;最长的 “龙利风筝”,长达 30 米,由 100 - 200 个糊着彩纸的小竹圈串成,圈两旁插上扫帚枝,状似蜈蚣,放飞后伸缩自如、左右晃动,形神毕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灵芝风筝取材于神话 “白蛇传”,椭圆形造型独一无二,顶端架一张藤弓,随着风速变化,筝声或徐缓低鸣,或尖声促叫,或悠扬婉转,它还是目前国内唯一存世的带完整筝鸣器(藤弓)和不带尾巴的板子类风筝,1990 年在潍坊第七届国际风筝会上,荣膺 “世界十绝风筝” 之一。
制作阳江风筝是一门精细考究的手艺,需精选 3 - 5 年生的广宁竹做骨架,太 “年轻” 的竹条弹性欠佳不易弯曲,太老的竹子则易脆断。艺人们将竹子晾晒退青后,移至室内阴凉处脱水、待干,反复浇水、杀虫,耗时近一年,只为让竹子柔韧性达标,不变形。预制竹条后,根据风筝规格切割成不同长度,如此制作过程更为高效。绘制风筝时,为使颜色鲜亮持久,手艺人还会在水粉中加入荧光粉。以双桃风筝为例,它属硬翅类风筝,高一米,上部两个大桃子,中间倒着飞翔的蝙蝠,下面两个铜钱,寓意福寿双全、花开富贵,艺人还会加入铜钱花朵、花篮等元素,丰富造型;梁淑娴等手艺人还为其赋予现代卡通形象,画上大眼睛,将元宝变鼻子,添上肉嘟嘟的双拳,让双桃风筝变身可爱的 “小桃儿”,吸引更多年轻人目光。
阳江地区重阳放鹞传统深厚,是民众重要的文化活动。1992 年起,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阳江都在南国风筝竞技场举办群众性风筝比赛,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参与。近年来,虽重阳节已过,放风筝热潮却依旧不减,每逢周末,市区鸳鸯湖畔的南国风筝场,漫天飞舞的风筝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人们在这里尽情享受放风筝的乐趣,传承着这一古老民俗。阳江风筝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有梁治昂、梁玉泉等,他们为风筝技艺传承呕心沥血;像 90 后的梁淑娴,作为年轻一代传承人,在阳江市内多所学校及广州市开发区第二小学担任风筝指导老师,开设社团、兴趣班和校队班,传授制作技艺,普及风筝文化历史,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爱上阳江风筝,为这一传统技艺注入新鲜血液,期待阳江风筝在传承创新中飞得更高更远。
阳江漆艺,这颗闪耀在岭南大地的传统工艺明珠,与豆豉、风筝并称 “阳江三宝”,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传承。其兴起与阳江所处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补给港和中转港地理位置紧密相连,彼时,阳江古代造船业发达,催生了桐油业,后逐步发展为油漆,阳江漆艺应运而生。
阳江漆艺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 300 多年历史,分皮胎、纸胎、木胎几种,产品涵盖日用工艺品、家具等,其中皮胎漆器最具传统特色。晚清时,阳江县的漆皮箱、漆皮枕和漆屏风便已驰名中外。上世纪初,“广泰成” 生产的 “皮雕金漆盒”,凭借浓郁的阳江地方特色和风格,在南洋赛会、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屡获金奖,产品畅销国内外。传统的阳江漆皮箱以杉木为胎,内外各贴一层牛皮,经加固烫平后髹漆晾干,坚固耐用、防潮防蛀,各地博物馆常用其存放名人字画;漆枕则在木架上用藤条编织轮廓,套一层牛皮,烫平髹漆而成,质轻无裂缝,同样备受青睐。
阳江漆艺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精细,需经过多道工序,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从选料开始,便严格把关,确保原材料质量上乘;制作胚胎时,依据不同胎质,或精心雕刻木胎,或细致编织纸胎,皮胎则要处理好牛皮与骨架的贴合;裱布环节,选用合适布料,紧密贴合胎体,增强器物韧性;涂抹瓦灰、打磨工序,需反复操作,使器物表面平整光滑,为后续髹漆奠定基础;髹漆过程更是关键,要均匀涂抹多层漆料,每层漆髹涂后都需阴干,耗费时日,且漆料调制有独特秘方,如阳江独有的腰果漆,以腰果壳液为主要原料,漆质光毫丰润,透明度好,稳定性佳,深受漆艺人喜爱;饰纹阶段,运用罩金、镶嵌、螺钿、描金堆漆、印花等丰富技法,或镶嵌璀璨的螺钿、金银箔,或描绘精美的图案,赋予漆器华丽装饰效果与深厚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珍品。
随着时代变迁,阳江漆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上世纪 70 年代,阳江漆画迎来黄金时代,在原有彩绘基础上,新增镶嵌蛋壳、螺甸、金箔和变涂等技法,又融入戗刻、莳绘、皱漆、堆漆等,创作出众多优秀作品。如 1979 年,长 18 米、高 2.4 米的大型磨漆画《葵乡》落户首都人民大会堂广东厅,成为阳江漆画的高光时刻;漆画《游龙出海》《仿古玉兰花瓶》等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备受赞誉;1985 年,阳江创作的《苍鹰》被作为国宝赠送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当下,阳江漆艺在现代设计理念影响下,融入时尚元素,开发出漆艺首饰、文创产品等,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古老漆艺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在传承方面,阳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采取诸多措施。2006 年,“漆器髹饰技艺” 入选 “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 年,入选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 年,阳江市漆艺产业协会成立;2014 年,阳江漆艺院建成,成为集创作、展示、旅游、研发、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如今,阳江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1 人、省级传承人 2 人、市级传承人 5 人,他们坚守技艺,培养后继人才;民间众多私人漆艺工作室蓬勃发展,为漆艺传承添砖加瓦;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阳江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与专业,吸引学子关注学习本土传统文化。阳江漆艺,这一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海洋文化风情的传统工艺,正砥砺前行,续写辉煌。
在阳江,闸坡疍家渔民的婚俗宛如一颗璀璨的水上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承载着疍家数百年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当疍家青年男女情窦初开,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无论他们是自由恋爱、心意相通,还是经媒人牵线搭桥、初步相识,都少不了一位能说会道、巧舌如簧的媒婆穿梭其中。这位媒婆如同连接两家的情感纽带,在男女两家的船只间频繁往来,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丰富的经验,游说双方父母长辈,详述两家情况,沟通礼金彩礼等诸多事宜,努力促成这段美好姻缘。从初次提及婚事,到最终选定良辰吉日完婚,其间过程短则月余,长则跨年,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疍家渔民水上生活的独特韵味。
婚礼筹备阶段,那一艘艘张灯结彩的过礼船无疑是海面上最亮丽的风景。船头至船尾,挂满了喜庆的红灯笼,随风摇曳,似在欢快舞蹈;五彩的绸缎沿着船舷飘舞,宛如天边的云霞飘落人间;船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彩礼,成双成对的鸡鹅,羽毛鲜亮,昂首挺胸,寓意着新人婚后生活富足、衣食无忧;新鲜肥美的猪肉、鱼肉,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象征着生活的殷实;还有苹果、喜酒,以及装满喜饼、喜糖、红枣、橄榄等寓意吉祥物品的碟子,满满当当,寄托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祈愿他们早生贵子、甜甜蜜蜜、和和美美。
迎亲当日,更是热闹非凡。新郎身着疍家传统服饰,头戴精致的头饰,英姿飒爽。半夜时分,在一片静谧而神秘的夜色笼罩下,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出发,船头的灯笼照亮前行的水路。此时,新娘也早已梳妆完毕,凤冠霞帔,端坐闺船,渔家女出嫁需另住一条小船,在船中哭嫁,她们唱的是咸水歌,歌声婉转悠扬,饱含着与亲人的离情别意,唱到情深之处,泪水潸然而下。若逢有月之夜,静坐岸边之人,听着渔家女哭嫁,忍不住还可把咸水歌唱过去,那边待嫁之人接了,又还过来,一唱一和,甚是热闹。
新郎接上新娘后,众人齐心协力将船驶向夫家。一路上,鞭炮声噼里啪啦,响彻海面,驱散一切不祥;锣鼓喧天,节奏明快有力,奏响喜悦乐章;唢呐声声,高亢嘹亮,吹出幸福的旋律。抵达后,新人在众人的祝福下共拜天地、祖先,夫妻对拜,随后进入洞房。洞房内,早已备好崭新的床铺,由 “好命” 的夫妇代为摆设,床上撒满花生、红枣、橄榄等象征早生贵子的吉祥食品,寄予着家族繁衍、人丁兴旺的深切期望。
夜幕降临,婚宴正式开始。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欢声笑语回荡在港湾。宴席之上,各种海鲜美味应有尽有,清蒸石斑鱼,鱼肉鲜嫩,入口即化,原汁原味尽显大海馈赠;白灼虾,鲜虾活蹦乱跳下锅,出锅后色泽红亮,虾肉紧实弹牙,鲜甜滋味令人陶醉;还有螃蟹、贝类等,烹饪方式多样,或炒或蒸或煮,每一道菜都饱含着疍家人的热情好客。席间,众人推杯换盏,兴致高昂,对叹咸水歌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歌手们你来我往,歌声此起彼伏,或歌唱新人的甜蜜爱情,或祝福家族的繁荣昌盛,歌词即兴而发,见人唱人、见物唱物,托物起兴、即景生情,所有的喜悦、祝福与感恩都融入这悠扬的歌声之中。
与陆地婚俗相比,疍家婚俗处处彰显着水上生活的独特印记。陆地婚俗多以花轿迎亲,行走于街巷,而疍家则以船代轿,漂泊于水上;陆地婚宴多在堂屋举行,疍家则席地而坐,以海碗当杯,天地为席,与大海为伴;陆地婚礼的仪式或许更为庄重、程式化,疍家婚俗则多了几分随性、自然,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与水相依,与船相伴,用最质朴、最真挚的方式庆祝新家庭的诞生,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
阳江咸水歌,这颗闪耀在南海之滨的音乐明珠,承载着疍家人千百年的历史与情感,是阳江本土独具特色的原生态音乐文化,亦被称为 “渔歌”。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 1400 多年前,古代人民在劳动生产、生活交流以及民俗活动中,于江海之上即兴创作、吟唱,日积月累,孕育出了这一灿烂的文化结晶,故而有 “有水的地方就有咸水歌” 之说。
咸水歌与疍家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疍家人以舟为家,以渔为业,在茫茫大海上漂泊,咸水歌便如同他们的精神支柱。在劳动生产时,那类似劳动号子的渔歌,帮助渔民们统一节奏,协调动作,如《拉网歌》,伴随着有力的拉网动作,豪迈的歌声在海面回荡:“嘿哟嘿哟,齐心协力拉渔网,鱼虾满舱笑开颜”,给予他们无尽力量;生活交流中,男女恋爱、事情问答,常以对唱形式呈现,一首《情歌对唱》:“妹在船头把网撒,哥在船尾望妹娇,一网鱼虾情意在,愿与阿妹共逍遥”,传递着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民俗活动里,“哭嫁”“哭奶” 等环节,姑娘们用婉转悲戚的歌声,抒发对亲人的不舍与感恩,如《哭嫁歌》:“阿爸阿妈养育恩,今日出嫁别家门,泪水涟涟难割舍,唯愿双亲福长存”。阳江咸水歌歌词格式近似竹枝词,多为七言四句,巧妙运用比兴、对偶、镶嵌、借喻、双关、谐音、排比、重复、夸张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极具感染力。按歌曲内容可分为儿歌、生产歌、生活歌、时政歌、情歌、叙事歌等几大类;歌种涵盖叹调、哥兄调、众人调、先姐调、媒娘调、堂枚调、哭嫁调、哭妈调、万寿歌、索罟调、小船调、花笺调、嗳仔歌等十几种,其中众人调、叹调、哥兄调、堂枚调最为常用;调式有五声徵调式和五声羽调式;乐句结构分为以四句为一乐段的复乐段体,以及由上句和下句组成的单乐段体;演唱形式包含合唱、独唱、对唱等,充分展现出其丰富多样的艺术魅力。
然而,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阳江咸水歌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一代受多元文化影响,对这一古老的本土艺术缺乏了解与兴趣,会唱咸水歌的人日益减少。据调查,经常性参与相关活动的仅有五十多人,有文字创作能力的歌手更是寥寥无几,且参与者多为中老年人,最年轻的也已四十多岁,最老的近八十岁。若不及时挽救,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恐将在十年内逐渐消亡。庆幸的是,阳江市政府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将其列入紧急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渔歌基地,举办各类咸水歌活动,如全市首届渔歌大赛、评选 “渔歌之乡” 等,还积极推动申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作,组织人员搜集整理咸水歌,出版相关书籍,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瑰宝。同时,在一些学校开展咸水歌进校园活动,培养年轻一代对咸水歌的兴趣,为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期待阳江咸水歌能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继续传唱疍家人的故事。
阳江童谣,亦是阳江民俗文化中的一抹亮丽色彩,是阳江话的精髓所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多源于古时候婆婆妈妈们在树荫下、摇篮边、田头地角哄孩童时的随口吟唱,用轻柔的歌声,陪伴孩子们甜甜入睡,或让他们不再缠着大人,乖乖玩耍,为孩童们的童年增添了无尽欢乐。
阳江童谣内容丰富多样,充满生活智慧。像《月亮光光》:“月亮光光照竹坡,鸡乸耙田蛤唱歌,老鼠行街钉木屐,猫儿担凳等姑婆”,描绘出一幅奇妙的乡村夜景图,动物们的形象栩栩如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打掌仔》:“打掌仔,卖咸虾,咸虾香,卖老姜,老姜辣,卖曱甴,曱甴骚,卖酒糟,酒糟甜,卖禾镰,禾镰利,一刀割紧阿婆那个鼻”,以趣味十足的歌词,让孩子们在欢笑中认识各种事物与味道,还蕴含着安全教育;《懒婆娘》:“我来唱,唱个懒婆娘,头毛脱脱嘴长长,上唇栽得两行芋,下唇种得几行姜”,通过诙谐的描述,教育孩子要勤劳,摒弃懒惰的坏习惯。这些童谣大多押韵,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篇幅简短,语言朴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唱,将生活常识、道德教育、传统文化等巧妙融入其中,如春雨润物般滋养着孩子们的成长。
如今,阳江童谣依旧在街头巷尾、校园内外传唱,成为阳江人心中难以割舍的乡愁记忆。它不仅是孩子们成长的陪伴,更是地域文化传承的纽带,让阳江独特的民俗风情代代相传,延续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
阳江的节庆习俗犹如一部部鲜活的民俗史诗,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祈愿,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佳节,在阳江这片土地上更是被赋予了独特的地域风情。除夕前夕,大街小巷便已沉浸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之中,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如同一颗颗熟透的红柿子,点亮了冬日的阴霾;商场超市内,琳琅满目的年货堆积如山,人们穿梭其中,欢声笑语,挑选着心仪的物品,为新年的到来精心筹备。家家户户杀鸡宰鹅,那肥美的家禽,是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寓意着生活的富足与美满;妇女们在厨房忙碌,锅碗瓢盆碰撞出幸福的乐章,烹饪出一道道美味佳肴,香味四溢,弥漫在每一个角落。而孩子们则如同欢快的小鸟,在院子里嬉笑玩耍,手中的鞭炮噼里啪啦作响,为新年增添了几分热闹与欢腾。贴春联,这一古老的习俗在阳江备受尊崇,人们亲手挥毫泼墨,写下对来年的美好期许,笔锋刚劲有力,墨香四溢,寄托着对家庭幸福、事业兴旺的祈愿;红红的春联贴在门上,如同一簇簇燃烧的火焰,瞬间将节日的气氛点燃。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丰盛的团圆饭,桌上摆满了寓意吉祥的菜品,发菜,谐音 “发财”,寓意着财源广进;生菜,象征着 “生生猛猛”,期望家人身体康健、活力满满;鱼,更是不可或缺,“年年有余” 的美好寓意,饱含着对富足生活的向往。饭后,长辈们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郑重地递给晚辈,那红包里装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长辈们的关爱与祝福,孩子们接过红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对新年的期待。大年初一,阳江人有 “行大运” 的习俗,天还未亮,一家人便早早起床,穿戴整齐,迎着晨曦,沿着村落、田野漫步一圈,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祈愿新的一年行好运、诸事顺遂;沿途,邻里乡亲相互问候、拜年,道一声 “新年好”,温暖的话语如春风拂面,让人心生喜悦。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愈发多样,有的家庭选择开车上高速公路兜风,欣赏沿途的风景,畅享自由的时光;有的前往农庄烧烤,在烟火升腾中,品味美食,享受团聚的欢乐;还有的漫步公园,欣赏着花草树木,感受着城市的宁静与美好。而北山公园、东岳公园等地,则成为人们登高望远的首选之地,登上山顶,俯瞰城市全貌,心中涌起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行大运” 与登高相结合,更寓意着步步高升、时运亨通。
端午佳节,阳江大地沉浸在一片浓郁的节日氛围之中。赛龙舟,无疑是这场节日盛宴中最激动人心的重头戏。据《阳江县志》记载,“扒龙船” 在阳江至少已有 200 年历史,它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活动,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农历四月初八,“起龙” 仪式拉开帷幕,各村村民齐聚江边,怀着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将埋藏于龙船坞的龙舟挖出。龙船坞内,淤泥包裹着龙舟,宛如沉睡的巨龙,村民们跳进淤泥,手持水桶、铲子,齐心协力清理船身的水与淤泥,待龙舟浮出水面,江水冲洗、师傅刷油、礼好龙骨、装上龙头龙尾与龙旗彩带,一艘艘威风凛凛的龙舟便重现眼前。五月初一,“旺龙舟” 开启,点睛仪式庄重肃穆,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画笔,为龙舟点睛,刹那间,龙舟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活灵活现;踩青环节,人们将艾草置于船头,寓意驱邪避灾,保佑龙舟手平安顺遂。随后,正式赛龙舟的时刻到来,漠阳江面上,数十支龙舟如离弦之箭,飞驰竞渡,龙舟手们个个精神抖擞,肌肉紧绷,手中的船桨整齐划一地划入水中,溅起层层水花,他们喊着响亮的号子,节奏明快有力,似要与江水共奔腾;两岸观众人山人海,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将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除了赛龙舟,阳江人还有包粽子、做麻蛋、饮艾叶酒等习俗。粽子,作为端午的标志性美食,阳江粽独具特色,以本地糯米、五花肉、脱皮绿豆、海鸭蛋黄等为馅料,竹叶包裹,经数小时蒸煮,高温下,绿豆化为细腻豆沙,五花肉油脂渗出,与糯米、咸蛋黄完美融合,口感紧实滑嫩,豆香、肉香、蛋香交织,令人回味无穷。吃粽子时,搭配麻蛋蘸艾酒,更是阳江人的传统吃法,麻蛋软糯香甜,艾酒香气醇厚,为节日增添了别样风味。
七夕,在阳江又称 “七月七节”,这一浪漫的节日承载着牛郎织女的凄美传说,也蕴含着阳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天,读书的小孩子会在脖子前挂一支笔,并写上 “某某某,乞聪明”,希望变得聪慧伶俐,学业有成;女孩子则挂起剪刀、尺,写上 “某某某,乞巧”,渴望乞求一双巧手,心灵手巧。女孩们还会在村头摆出精心制作的小鞋子、小泥人等手工艺品,相互比较,评选出谁的手艺更为精巧;民间的 “浮针取巧” 活动更是趣味十足,姑娘们将针轻放在水面,观察针的浮沉与影子,以此占卜自己的巧拙,充满了神秘色彩。阳江人还有正午取 “七月七水” 的习俗,三五成群来到山溪或水井旁,取水装入罐子,封口保存,据说这水具有美容、药用等神奇功效,水质清澈,经久不腐,农村捣制生草药时,常用其调和配药;有些大人还会带着孩子在河边或井边洗澡、洗衣服,寓意洗去尘埃,祈求健康。夜晚,人们在野外搭起凉棚或铺上席子,仰望星空,静静等待牛郎织女两颗星星相互靠近,孩子们在一旁嬉戏打闹,母亲们则轻声训诫,传说此时能听到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虽明知是传说,却为节日增添了浪漫氛围;天快亮时,若有小雨飘落,姑娘们便会用盆接住,这传说为牛郎织女分离时流下的眼泪,极为珍贵,用来洗脸、洗头,期盼自己能如织女般美丽聪慧。此外,阳江七夕还有祭祖的习俗,人们修整祖茔环境,洒扫清理,摆放水果、糕点等供品,点蜡烛、上香、烧纸钱,心怀恭敬,感恩祖先庇佑,传承着孝道文化。
中秋佳节,月圆人团圆,阳江的中秋习俗同样丰富多彩,极具地方特色。应节食品方面,除了传统的月饼,柚子、芋头、甜薯等也是必不可少。柚子,圆润饱满,果肉多丝,酸甜可口,象征着团圆和多子多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剥开柚子,分享甜蜜,其乐融融;芋头、甜薯,皮糙肉糯,阳江人认为剥开它们寓意着 “剥疮剥疥”,旧时卫生条件不佳,寄希望于此,让孩子远离疥疮,健康成长。在民俗活动上,江城的糖鸡独具魅力,这一传统贺中秋赏月用品相传产生于晚清,由糕饼师傅精心创制,以白糖熬成糖胶,加入少许面粉,倒入模具,可制成雄鸡状、龙船状、宝塔状等,再添上少许色素,色彩斑斓,好看又好玩,深受孩子们喜爱。阳东人过中秋偏爱牛肉,田畔、合山等地的市场热闹非凡,牛肉摊档前人声鼎沸,人们竞相选购,回家烹饪成美味佳肴,一家人共享美食,共度佳节。阳春人晚宴后,聚集庭院,以月饼、梨、柚子、香蕉等供奉月神,契了月亮为契妈的家庭还会准备 “三牲”、茶、酒、水果,虔诚拜祭,祈求月神保佑子女平安幸福;阳春南部广府居民有请 “华光” 的习俗,村民们齐聚晒谷场,在 “华光” 师傅主持下,摆上祭品,闭眼静坐,师傅焚香念咒,引领大家想象登上月亮游玩,充满浪漫奇幻色彩;永宁镇横垌村的瑶族人中秋夜则会举行请 “月姑” 活动,师公带领众人围坐晒谷场,装米、点香、念咒,召唤 “月姑” 降临,在场之人依言伏身,待活动结束,再恭送 “月姑”,才安心入睡。阳西人过中秋,挂灯笼、拜月光、炒田螺、吃佛仔饼、吃芋头、吃柚子六大习俗代代相传,制作悬挂宫灯,喜庆吉祥;新墟镇东水村中秋前后,河溪石螺肥美,村民们边赏月边啜螺肉,享受美食的同时,还遵循着 “对月啜螺肉,越啜越眼明” 的美好传统。
阳江的节庆习俗,是岁月沉淀下的文化瑰宝,它们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阳江人民的生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成为阳江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源泉。
阳江民俗文化,这颗闪耀在南海之滨的璀璨明珠,历经岁月沧桑,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构筑起阳江人民的精神家园。然而,在时代浪潮的汹涌冲击下,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如疾风骤雨,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土壤被不断侵蚀。一些古老的技艺,因难以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模式,陷入传承困境,如阳江传统的手工编织技艺,繁琐复杂的工序与微薄的利润,让年轻一代望而却步;民俗活动的开展空间也日益逼仄,曾经热闹非凡的乡村集市、庙会,随着人口外流、乡村空心化,逐渐失去往昔的活力,参与人数锐减,传统氛围淡化。加之西方文化、流行文化的大量涌入,年轻一代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对本土民俗文化的关注度和认同感不断降低,热衷于追逐时尚潮流、外来文化,使得民俗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之忧。
庆幸的是,保护阳江民俗文化的力量正在汇聚。阳江民众,作为民俗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对本土文化怀着深厚的眷恋与热爱,许多民间艺人、文化爱好者挺身而出,坚守传统,默默传承技艺,他们或走街串巷搜集整理民俗资料,或深入学校、社区传授技艺,让民俗文化的火种得以延续;阳江各级政府积极担当作为,制定出台一系列保护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修缮文化场馆、扶持传承人,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为传承营造良好氛围;学校、社会组织也纷纷加入保护行列,通过开设民俗文化课程、组织志愿服务、开展学术研究等,让更多人了解、参与民俗文化保护。
展望未来,阳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之路虽充满挑战,但更具希望。一方面,要坚守传统,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保护核心技艺,让古老民俗原汁原味传承下去;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推动民俗文化创新发展,结合现代科技、设计理念,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民俗产品,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让民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相信在各方携手努力下,阳江民俗文化定能穿越时空阻隔,代代相传,在新时代绽放耀眼光芒,成为阳江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让世人领略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与人文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