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近代名人简介

2024-12-28

引言:阳江,人杰地灵之地

阳江,这座位于广东沿海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魅力。它不仅拥有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更是一片孕育英才的沃土。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阳江涌现出诸多杰出人物,他们宛如点点繁星,在不同领域绽放光芒,为家乡增光添彩,为国家发展立下赫赫功勋。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探寻这些阳江近代名人的传奇人生。

革命先驱:热血浇筑理想之路

在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阳江儿女挺身而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惜舍生忘死,以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勇气,书写壮丽篇章。

阮退之,这位阳江直隶厅长乐乡(今江城区城西镇)走出的热血青年,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897 年,他诞生于阮屋新村,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志向与才华。青年时期的阮退之,身处国家动荡、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投身革命运动,于 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阳江早期共产党员之一。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浪潮中,他活跃于革命前沿,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青年部干事、代理秘书,全力组织青年学生,为唤醒民众意识、推动社会变革奔走呼号。他频繁穿梭于广州、阳江等地,每一次回乡,都为家乡带来新的革命火种。他不仅带来进步思想,还身体力行,参与当地党组织建设,促进国共合作在阳江的深入开展。然而,1927 年 “四一五” 反革命政变的阴霾笼罩,阮退之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被迫避居香港。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转赴上海,在诗词与书法的天地里,继续抒发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诗作饱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人民苦难的悲悯,“南国诗人” 的美誉不胫而走。抗战爆发后,他再度投身抗日文化工作,以笔为剑、以诗为刃,鼓舞着同胞们的抗战士气。从香港到韶关,再到阳山县,他一路播撒革命的种子,为抗战胜利奉献心力。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广东省支前司令部任职、广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第四届政协委员等职,继续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直至 1979 年在广州病逝。

与阮退之同期,郑家康也踏上了为理想而奋斗的征程。1898 年,郑家康出生在阳西县程村镇陇石村委会沙岗村的一个富裕家庭,但他并未沉溺于安逸,反而心系国家命运。在进步思想的熏陶下,1920 年,郑家康毅然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异国他乡结识了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等中国革命先驱,从此找到了一生的奋斗方向 —— 马克思主义。在法国期间,他一边如海绵吸水般汲取知识,一边积极投身政治活动,与反动思潮作斗争,传播共产主义理念。1924 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前往德国参与旅欧中共党组织的刊物编印工作,为宣传革命思想搭建桥梁。1925 年,他奔赴苏联深造,进一步夯实了革命理论基础。1928 年,学成归国的郑家康投身中共特科工作,在上海、南京等多地隐姓埋名,周旋于敌人的心脏地带,为党组织传递情报、铲除叛徒,立下赫赫战功。1931 年,不幸被捕入狱的他,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 —— 斩手指、锯双脚,坚贞不屈,绝不吐露半个字。在狱中,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忍受剧痛,高呼 “共产党万岁!”1934 年,在南京雨花台,郑家康英勇就义,年仅 36 岁,他的热血永远洒在了为理想而奋斗的道路上。

谭作舟,阳江县雅韶村人,阳江市第一中学 1924 届校友,同样为革命事业奉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在校期间,他便深受进步思想的感染,积极投身学生运动,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徒,并于求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 年春,满怀革命热情的谭作舟回到家乡,与敖华衮等志同道合之士并肩作战,在雅韶村成立全县第一个农民协会,为农民运动拉开了序幕。随后,他前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五届乙班学习,在那里,他系统学习了农民运动的理论与方法,革命觉悟与工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毕业后,他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返回阳江,大力发展农民自卫军,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反抗土豪劣绅的斗争,让革命的火焰在阳江大地熊熊燃烧。然而,1927 年 “四一五” 反革命事变的暴风雨骤然而至,谭作舟不幸被捕。在狱中,他遭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还写下遗书激励家人继承遗志。1928 年 9 月 5 日,谭作舟在广州英勇就义,年仅 26 岁,他的生命虽短暂,却如璀璨流星照亮了阳江的革命之路。

陈华,1909 年出生,成长于阳东区红丰镇塘角村委会丹步村。1925 年,他踏入阳江县立中学初中部,开启知识探索之旅,后又赴广州省立一中深造。1931 年,考入广东省统计训练班的他,开始积累专业知识与技能。1938 年,抗日战争的烽火点燃了他的报国热情,陈华毅然投身台山县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 10 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凭借着机智与果敢,打入国民党内部,先后在台山、恩平、阳山、新兴等地的国民党县府担任区长、科长、秘书等职务,以此为掩护,为党秘密收集情报、输送物资、策反人员。阳江解放前夕,身为国民党阳江县政府秘书的他,不顾个人安危,利用职务之便,将国民党军事情报源源不断地密送中共地下党,为解放军的战略部署提供了关键依据。当得知国民党企图在江城鱿鱼头渡架设浮桥南逃时,他果断扣压敌密电,成功阻滞敌军逃窜脚步,为阳江围歼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陈华出任阳江县副县长兼支援前线司令部副司令,继续为家乡建设与发展鞠躬尽瘁。尽管他在 1957 年遭遇冤屈,蒙尘数十载,但始终对党忠诚不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终获平反,恢复名誉,其革命精神如熠熠生辉的灯塔,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

文艺巨匠:笔墨丹青与动人旋律

在艺术领域,阳江籍的大师们同样以超凡才华,为世人带来震撼与感动。他们用画笔勾勒山河、用音符奏响时代,展现出阳江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与卓越创造力。

关山月,这位中国当代国画艺术大师、书法家、美术教育家,无疑是阳江的骄傲。1912 年 10 月 25 日,他诞生于广东省阳江县埠场果园村,原名关泽霈。自幼成长于世代书香门第,虽家境贫寒,却挡不住他对绘画的热爱。幼年时,家乡的红梅、白梅与梅林是他的乐园,跟随父亲灌溉、写生,梅花的傲雪凌霜、暗香疏影深深烙印心间,为日后绘画生涯埋下种子。1933 年,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后,他任小学教师,1936 年,拜师 “岭南派” 高剑父,入 “春睡画院” 潜心学习。抗战爆发,他以笔为剑,用饱含激情的画作描绘战争苦难、激发民众抗战斗志,1939 年在澳门、香港和湛江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开启艺术新征程。此后,他踏上 “行万里路” 之旅,从西南、西北到南洋诸岛,一路采风,积累无数创作素材,1946 年的 “西南西北纪游画展” 便是成果展示,作品《祁连放牧》更是代表中国走向国际,亮相联合国教育展览。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多职,在华南文艺学院、中南美专、广州美术学院等传授技艺,培养大批美术人才;创作上佳作频出,与傅抱石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成为不朽经典,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尽显祖国山河壮丽。他的作品将传统山水画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变革中国画走向,其创立的中国画教学体系,影响深远,为岭南画派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直至 2000 年 7 月 3 日在广州逝世,关山月一生都在为艺术、为时代而耕耘,用画作诉说家国情怀。

何士德,1910 年出生于广东阳江县(今广东阳江市),是中国当代杰出的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新中国电影音乐的奠基人之一。成长于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牧师,自幼受音乐熏陶,小学便掌握五线谱,熟练演奏小提琴、钢琴。青年时期的何士德,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感召,怀抱 “音乐唤起民众” 理想,奔赴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一二・九” 运动后,他投身抗日救亡歌咏活动,成为骨干力量。1937 年,当选 “上海国民救亡歌咏协会” 副主席兼总指挥,组织歌咏团队,用激昂歌声唤醒民众。1939 年,为陈毅等作词的《新四军军歌》谱曲,此曲如冲锋号角,响彻抗战战场,激励无数热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线,成为音乐史上经典。此后,他佳作不断,《繁昌之战》《父子岭上》等歌曲,记录新四军英勇奋战历程。新中国成立后,他为电影《桥》创作音乐,为中苏合拍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作曲并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却将奖金全数捐给抗美援朝前线。何士德一生心系家国,用音符谱写民族奋进乐章,晚年仍为音乐事业发光发热,为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倾心付出,推动革命音乐传承,2000 年 12 月 2 日在北京逝世后,其音乐精神永照后人。

陈慎昌,1959 年出生,广东阳江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他自幼与艺术结缘,受多位名师启蒙教导,从黎雄才、麦华三到关山月、秦咢生等,在诸位大师引领下,他博采众长,在书画领域深耕五十余载,终成大家。其书法以狂草、篆书见长,狂草笔走龙蛇,如 “飘风骤雨惊竦竦、落花飞雪何茫茫”,墨色变化多端,满纸云烟,尽显豪迈气势;篆书推陈出新,方笔运用独树一帜,为古老书体注入新活力。绘画上,以铁骨龙梅为代表,早年得关山月、黎雄才亲授,后借茅龙笔生辣野趣,融入草书笔意,梅枝铁骨铮铮,花朵娇艳欲滴,尽显梅之精气神,形成独特风格。他不仅在创作上成就斐然,还活跃于文艺界,担任阳江市文联副主席等诸多职务,推动阳江文艺发展。作品屡获大奖,入选众多权威邮册、辞书,在国内外展览、收藏,其书画同修、才华横溢,为阳江文化名片添彩。

谢绍祯,笔名肇征,1927 年 9 月出生于广东阳江,祖籍阳江市平冈镇近河乡。出身书香世家,祖父、父亲皆是书法高手,在家庭熏陶下,他三岁识字读书,七岁悟诗词平仄,国学根基深厚。青年求学,考入华侨大学中文系,受钱穆、罗慷烈教授赏识。毕业后投身教育,为阳江培育大批文化人才,特级教师、书法家、诗词家等人才辈出。他在书法、诗词、文学等多领域成就卓越,书法独创 “雄秀体”,线条雄健、结体秀美,作品入选全国书法全集《百年经典》等,在国内外多地展览、镌刻;诗词意境高远、韵味悠长,屡获全国赛大奖;文学研究与创作颇丰,著作等身。作为阳江文化界领军人物,连任四届阳江政协常委,为家乡文化名城建设殚精竭虑,推动阳江文化繁荣发展,其名字与作品,在文化星河中熠熠生辉。

学术大家:智慧启迪后世之光

在学术领域,阳江籍学者们凭借深厚学识与钻研精神,为人类知识宝库添砖加瓦,在各自专业深耕细作,以智慧之光穿透未知迷雾,为学科发展开辟新径。

戴裔煊,1908 年 12 月 28 日生于广东阳江雅韶塘客村,原住阳江县江城镇黄屋巷。这位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学家,一生与学术相伴。1927 年入中山大学预科,后升入本科历史系,受恩师沈刚伯影响,走上史学与民族学结合之路。在家乡文化滋养下,其研究独具特色,如《宋代钞盐制度研究》,便是源于阳江盐场历史触动。他专注澳门史研究,从 1956 年起,力破葡萄牙殖民者歪曲历史迷雾,以《关于澳门历史上所谓赶走海盗问题》等论文,严谨考证葡人入据澳门史实,澄清诸多混乱;在艰难岁月,于 1970 年写成《〈明史・佛郎机传〉笺正》,为早期澳门史研究留下珍贵资料。其著作等身,涵盖民族学、历史学诸多领域,为学界提供丰富研究素材,直至 1988 年 9 月 12 日逝世,学术精神激励后人不断探索真相。

黄伯荣,1922 年 7 月生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那洋村,中山大学语言学系毕业。他是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开拓者,曾任教多所名校,在北大、西北师大、兰大、青岛大学留下足迹。他笔耕不辍,发表大量著作论文,如《谈谈阳江语法的两个特点》《简体字的结构》等,深入剖析语言奥秘;晚年投身《现代汉语》教材编写改进,带领团队打造经典版本,发行量与影响力惊人,创造教材界奇迹。他不仅钻研学术,还培养大批语言学人才,是西北地区现代汉语学科奠基人,获国际认可,英国剑桥 “国际名人传记中心” 授予荣誉,2013 年 5 月 12 日离世后,其学术传承绵延不绝。

曾庆存,1935 年 5 月 4 日出生于广东阳江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穿梭于田间学堂,成绩优异。1952 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1956 年毕业后留学苏联,师从基别尔,1961 年首创 “半隐式差分法”,开启数值天气预报新纪元,获副博士学位后归国。在中国科学院,他专注大气科学,从基础理论到卫星遥感,从数值预报到气候系统模式,均有开创性成就。他提出理论方法,推动气象卫星发展,风云一号成功发射有他理论奠基;还创立多个科研机构,提升我国大气科研实力,当选多国院士,屡获国际大奖,2019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更是实至名归。同时,他热爱诗歌,以诗抒怀,尽显科学家浪漫情怀,如今仍为气象科研、人才培养发光发热,引领学科迈向新高度。

结语:传承名人精神,续写阳江华章

阳江近代名人的故事,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他们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经历,却都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对理想的执着。从革命先驱们舍生忘死、为民族独立挥洒热血,到文艺巨匠们用笔墨丹青、动人旋律抒发家国情怀、展现时代风貌,再到学术大家们在知识海洋里探索、为人类进步积累智慧,他们的光芒照亮了阳江的过去,也为后世留下无尽财富。

这些名人精神,是阳江最宝贵的精神坐标。在新时代,我们当传承先辈们勇于拼搏、开拓创新、坚守初心的精神,将其融入城市发展脉络,激励年轻一代奋发图强。相信在名人精神滋养下,阳江必将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续写辉煌,向着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大步迈进,继续孕育出更多闪耀之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彩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