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简介

2024-12-25

阳江初印象

阳江,广东省地级市,地处广东西南沿海,介于东经 111°16′37″~112°21′51″,北纬 21°28′10″~22°41′36″之间。1988 年,阳江撤县建市,现下辖江城区、阳东区、阳西县,代管阳春市,设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其陆地总面积 7955.9 平方千米,海域面积 1.23 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 470.2 千米。2022 年,全市常住人口 262.22 万人,这座城市依山临海,东部、西部和北部被群山环绕,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是粤港澳大湾区向西拓展的第一座城市和直接辐射区,也是北部湾融入大湾区的先导区,在广东省的经济与地理格局中占据着独特地位,正逐步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与发展潜力。

古韵阳江:历史长卷中的岁月沉淀

阳江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便是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阳江地区划归桂林郡管辖。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设立合浦郡高凉县,县治位于今阳东区大八镇,此为阳江地区建县之始。东汉时期,高凉县从合浦郡分出,设立高凉郡,阳江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时期,阳江地区成为东吴的属地,这片土地见证了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战略地位逐渐凸显。南朝梁大通元年(527 年),高凉郡与杜陵郡、宁康郡、阳春郡等合并设立高州,州治位于今江城区,管辖范围包括今阳江市及茂名市的大部分地区,阳江由郡升格为州,成为当时南疆的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隋开皇十八年(598 年),阳江县正式设立,阳江之名由此而来。唐朝武德四年(621 年),春州设立,州治在今阳春城区,阳春县也由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唐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恩州设立,州治在阳江,阳江地区在唐朝的行政区划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地方治理的关键区域。

五代南汉时期,阳江地区沿袭唐制,恩州领阳江、杜陵、恩平三县,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北宋时期,阳江县、阳春县的行政区划有所调整,庆历八年(1048 年),因河北贝州改为恩州,原恩州改称南恩州,州治设在阳江,阳江在两宋时期成为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才辈出。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 年),南恩路总管府设立;至元十九年(1282 年),降为散州,但州治仍在阳江,继续管辖阳江、阳春两县,阳江地区在元朝的统治下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明清时期,阳江地区先后隶属于肇庆府、高州府等,阳江县、阳春县的建置基本稳定,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同时文化艺术也呈现出繁荣景象,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和艺术作品,为阳江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阳江不仅有悠久的建制历史,还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址。阳春独石仔洞穴遗址是岭南保存较完好、出土文物丰富的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洞穴遗址,见证了人类在此地区的早期活动和文明的起源,为研究广东西南部人类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此外,还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古迹,如阳江学宫、北山石塔等,这些古迹不仅是阳江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阳江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彰显着阳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魅力。

山海相拥:自然馈赠的奇景盛宴

阳江,这座山海相依的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境内山脉延绵起伏,层峦叠嶂,与广袤无垠的大海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壮丽而秀美的画卷。

海陵岛,作为阳江的璀璨明珠,以其迷人的海岛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岛上大角湾的沙滩细腻柔软,沙质洁白如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海水清澈湛蓝,波光粼粼,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空与周围的景色。十里银滩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在海岛边缘,海岸线漫长而优美,漫步其间,海风拂面,涛声悦耳,让人心旷神怡。马尾岛则以其宁静清幽的氛围著称,岛上怪石嶙峋,植被繁茂,在夕阳的余晖中,整个岛屿被染成一片金黄,如梦如幻,美不胜收。

凌霄岩,被誉为 “南国第一洞府”,洞内景色奇幻瑰丽,宛如仙境。高大宽敞的凌霄大厅,气势恢宏,岩底小溪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溪水与岩石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美妙的乐章。洞内的石笋、石柱形态各异,有的宛如仙女下凡,婀娜多姿;有的恰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还有的像群狮起舞,威风凛凛。“吉星高照”“一线天”“水中印月”“滴水明珠” 等四大自然奇景,更是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仿佛是大自然用它的神奇画笔精心描绘而成的杰作。

鸡笼顶,海拔 1280.5 米,是阳江的第二高峰,亦是一座充满自然魅力的名山。这里拥有广袤的高山草原,绿草如茵,仿佛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铺展在山间,微风吹过,草浪起伏,令人陶醉。每年三到五月份,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竞相绽放,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形成一片绚丽多彩的花海,将整个山峰装点得如诗如画。此外,鸡笼顶还有着丰富的植被资源,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虎颜花、黑桫椤等珍稀植物在这里茁壮成长,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神秘而珍贵的色彩。

除了这些著名的景点,阳江还有着众多令人陶醉的自然景观。阳春的石林,奇峰罗列,怪石嶙峋,形态万千,仿佛是大自然用它的鬼斧神工雕琢而成的艺术珍品,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阳西的咸水矿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 76 摄氏度左右,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泡在温泉中,既能舒缓身心,又能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健康福祉。

阳江的自然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理想家园。山林间,猕猴、穿山甲、蟒蛇等珍稀动物穿梭其中,它们在这片土地上自由生活,繁衍生息,为山林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江河湖海中,各种鱼类畅游嬉戏,虾蟹等水生生物也在这片水域中安居乐业,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此外,阳江还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红树林、马尾松、榕树等各类植物郁郁葱葱,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生态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俗瑰宝: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

阳江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犹如一座绚丽的宝库,展现着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与风情。阳江风筝作为 “南鹞” 的代表,历史悠久,距今已有 1400 余年。其制作技艺古朴精湛,种类繁多,造型美观,融合了 “扎、糊、绘、放” 传统四艺,追求色彩鲜艳、绘制精美、生动灵活的艺术效果。每逢九九重阳,阳江便会举行盛大的风筝比赛,秋高气爽之际,纸鸢漫天飞舞,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阳江风筝在国内外比赛中屡获佳绩,“灵芝” 风筝更是被评为世界风筝十绝之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彰显了阳江风筝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

阳江漆艺同样源远流长,始于明末清初,与豆豉、风筝并称 “阳江三宝”。其制品以皮胎、纸胎、木胎为主,其中皮胎漆器最具传统特色,具有防潮、耐用、古雅美观等优点,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地区。阳江漆艺技法丰富多样,包括罩金、镶嵌、螺钿、描金堆漆、印花等,其独特的腰果漆配方更是全国首创,为我国漆器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阳江漆艺不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更是阳江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传承。

阳春根雕则是利用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将枯树根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阳春根雕历史可追溯至清代,当地民间称之为 “木影”,后不断传承发展,形成了多品种系列,作品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展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化腐朽为神奇,如今已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阳江民俗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

在传统习俗方面,闸坡疍家渔民婚俗独具特色,流传于阳江市闸坡以及阳东县东平镇、阳西县沙扒镇、阳春内河等地区。这种婚俗以船为载体,有着繁缛的礼仪,如半夜时分接新娘、对叹咸水歌等,新娘梳妆打扮后要唱咸水歌向父母 “哭诉” 不舍,下礼船、敬茶时也要唱,整个过程充满了浓郁的疍家渔民水上生活的独特风味,表现了疍家渔民对婚姻的极度重视,以及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冀,是疍家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

阳江话作为粤语的分支方言,属漠阳江流域,以高州方言为基准,在声韵母系统有相通之处,但在声韵调组合上则有明显差异,具有声调比较高、音调有 11 个的特点,还保留了古越文化痕迹,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独特之处,如 “走” 是 “跑” 的意思,“行” 是 “走” 的意思,“渠” 是指 “他” 等,由阳江方言派生的 “阳江白榄”“阳江花笺”“阳江山歌” 等数板、曲调、歌谣,向来受到群众欢迎,阳江方言是阳江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阳江人民的情感与记忆,也是阳江民俗文化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风味阳江:舌尖上的烟火江湖

阳江美食,恰似一首动人的味觉交响曲,在岁月中悠悠奏响,让无数食客陶醉其中,难以忘怀。

猪肠碌,这道阳江美食的代表作之一,看似平凡却内藏乾坤。其粉皮晶莹剔透,薄如蝉翼,传统做法是用整张河粉作皮,包裹着精心炒制的馅料。馅料通常由鲜嫩的豆芽和炒香的河粉组成,豆芽的清爽与河粉的软糯相互交融,口感层次分明。制作时,先将豆芽洗净去壳,与河粉一同放入热锅中,加入适量的盐、五香粉等调料快速翻炒,待豆芽断生、河粉入味后,便可将其铺在粉皮上,卷成圆条形,形似猪肠,故而得名。出锅后的猪肠碌,刷上一层香麻油,撒上白芝麻和葱花,香气扑鼻。食用时,蘸上些许牛腩汁或泰式甜辣酱,咸香的味道在舌尖上散开,让人欲罢不能,成为阳江人早餐桌上的常客,也是游子心中家乡味道的代表。

白沙鹅乸饭,作为阳江的招牌美食,有着独特的魅力。选用当地的黄鬃鹅,且以养了三四年的母鹅为佳,其肉质鲜嫩多汁,香味浓郁。制作时,先将鹅乸肉细切成粒,加入葱花、芝麻粉、盐、酱油等调料腌制入味后,用猛火爆炒至肉粒香透。接着,与煮至七成熟的米饭烩焗,让米饭充分吸收鹅肉的油脂和香味。焗好的鹅乸饭,油润蓬松,每一粒米饭都饱满晶莹,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入口后,鹅肉的醇厚香味与米饭的软糯口感完美结合,香而不腻,令人回味无穷。在阳江的农村地区,每逢结婚、新居进伙等喜庆日子,鹅乸饭更是必不可少,它承载着阳江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与期待,是宴请宾客时的重头菜,也是家庭团聚时的温馨佳肴。

“生死恋” 这道菜,其名字充满了浪漫色彩,实则是一道创意十足的海鲜佳肴 —— 咸鱼蒸鲜鱼。相传源于一次渔民出海时的偶然尝试,缺盐的情况下将咸鱼与鲜鱼同蒸,却意外发现味道极为鲜美。选用新鲜的海鱼,如牛鲳、白鲳等,与腌制好的咸鱼相间摆放于盘中,鱼身上铺上姜丝,淋上花生油后清蒸。在蒸制过程中,鲜鱼吸收了咸鱼的咸香,咸鱼则融入了鲜鱼的鲜甜,两种味道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一种独特而浓郁的复合香味。鱼汁更是精华所在,浸着姜丝,用来捞饭,那鲜美的滋味瞬间在口腔中绽放,让每一粒米饭都充满了鱼香,成为阳江海鲜菜肴中的经典之作,也让无数食客对这道 “生死恋” 的奇妙味道念念不忘,赞不绝口。

除了这些特色菜肴,阳江的海鲜美食更是数不胜数。阳江坐拥丰富的海洋资源,各种海鲜新鲜肥美,如清蒸石斑鱼,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石斑鱼的鲜嫩肉质和原汁原味,入口即化;白灼虾则将鲜虾在沸水中快速焯熟,虾肉紧实鲜甜,只需蘸上少许酱油就能品尝到虾本身的鲜美;蒜蓉蒸扇贝,扇贝肉肥硕饱满,蒜蓉的香味与扇贝的鲜味相得益彰,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阳江的特色小吃也别具风味。狗俐仔,一种以簕菜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点心,在大暑天食用,有祛湿清热的功效。其制作过程较为独特,将簕菜洗净、切碎,与糯米粉、糖等混合,制成糊状后蒸熟,形似狗舌,故而得名。口感软糯,带有簕菜独特的清香,是阳江人夏日消暑的佳品。还有玛仔,这道传统小吃将米粉团用热水烫制后擀成片状,切成细条,再与瘦肉、海味、虾皮等食材一起煮成稍带糊状的面食,口感丰富,软糯可口,是阳江人早餐和夜宵的热门选择。

在阳江的街头巷尾,这些美食随处可见,它们不仅仅是一道道菜肴和小吃,更是阳江人民生活的写照,是这座城市饮食文化的精髓所在,承载着阳江的历史、地理与人文风情,吸引着八方食客前来品尝,探寻这舌尖上的阳江味道。

现代阳江:活力奔腾的发展新篇

阳江,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在现代正书写着经济发展的壮丽篇章。阳江五金刀剪产业蓬勃发展,是闻名遐迩的 “中国刀剪之都”,产品种类繁多,远销全球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产量约占全国 75%,出口量约占全国 85%。从 2002 年起,中国(阳江)国际五金刀剪博览会已成功举办多届,成为行业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专业展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参展,为阳江刀剪产业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着产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持续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阳江海洋渔业资源得天独厚,海域面积达 1.23 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 470.2 千米。渔业人口和渔业从业人员众多,海洋捕捞能力和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近年来,阳江积极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深水网箱养殖发展迅猛,已建成多个深水网箱产业基地,年产量超 10 万吨,产值可观。同时,阳江还大力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如开展 “海洋牧场 + 海上风电” 试验,创建了多个风渔融合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有效提高了渔业的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渔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使其逐渐成为海洋渔业发展的新高地,进一步巩固了阳江作为海洋渔业大市的地位。

在交通建设方面,阳江成绩斐然。国道 234 线阳江市双捷桥至海陵大堤段改扩建工程顺利完工,这条全长 32.371 公里的道路由原来的双向四车道变为双向六车道,极大地提升了交通的便利性和流畅性,成为连通阳江到高新区、海陵岛、阳江港、广湛高铁阳江北站以及规划机场的主干道,为阳江的经济发展和区域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省道 S540 线阳江雅韶至白沙段扩建工程等多个交通项目也相继竣工,进一步优化了阳江的交通路网,为市民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通道,有力地推动了阳江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促进了阳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阳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成果丰硕。2023 年,阳江一中初中部、阳西一中新校区等多所学校建成启用,新增了大量优质学位,极大地改善了教育资源的供给状况,让更多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家门口就能 “上好学”。同时,阳江积极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和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了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提升了整体教育质量,为阳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阳江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市中医院二期项目稳步推进,建成后将显著增加床位数量,完善诊疗科室设置,大大缓解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等问题,同时还将加强与广东省中医院的合作帮扶,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此外,市人民医院院区升级改造项目、市妇幼保健院二期项目等多个医疗卫生重点项目也在有序推进,这些项目的建成将全面提升阳江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进一步增强了阳江的城市吸引力和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阳江,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民俗文化、诱人的美食风味和蓬勃的发展态势,在时代的浪潮中大步前行。展望未来,阳江将继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不断创新发展,持续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向着更加繁荣、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目标迈进,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让阳江这颗南海之滨的明珠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投资兴业、观光旅游、安居乐业,共同见证阳江的成长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