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阳江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6799号
2024-12-29
在阳江,有这样一种美食,它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勾动着游子的思乡情,它就是鱼玛。对于阳江人来说,鱼玛不仅仅是一种小吃,更是一份浓浓的乡愁。
无论漂泊多远,在外的阳江人返乡时,总会心心念念那一口熟悉的鱼玛。车还未驶入圩镇,脑海中就已浮现出鱼玛档口前热闹的场景,刚出锅的鱼玛香气四溢,仿佛在召唤着归来的游子。日常里,即便身处异乡,那酥脆鲜香的滋味也会冷不丁地冒出来,挠得人心痒痒,让人恨不得立刻飞奔回阳江,大快朵颐一番。它扎根于阳江的大街小巷,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阳江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岁月变迁,承载着阳江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鱼玛,原名虾玛,这一名称的更迭,背后蕴藏着食材拓展的美食进化史。起初,虾玛仅以虾肉为馅料,对于靠海而生、虾获颇丰的阳江渔民来说,鲜虾司空见惯,虾玛自然成了寻常吃食。随着捕捞技术进步,渔民涉足深海,鱼类捕获量增多,人们尝试将鱼肉、蚝、鱿鱼等各类海产纳入馅料范畴。于是,虾玛之名逐渐被鱼玛取代,成为集多种海味精华于一体的特色小吃,这小小的变化,反映出阳江人对海洋馈赠的充分利用与美食创新的智慧。
鱼玛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说可追溯至宋代。相传,苏东坡被贬岭南,途经阳江织篢太平驿,彼时的虾玛令他沉醉不已,竟一连三日在此驻足,连当地盛名的荔枝都被他抛诸脑后。后人有感于这段佳话,在太平城修建太平书院,为这道美食添上一抹文化的厚重色彩。千百年过去,鱼玛承载着历史记忆,在阳江大地代代传承,成为当地人割舍不断的味觉羁绊。
鱼玛的美味,首先源自那新鲜得仿若带着大海气息的食材。清晨渔港,刚上岸的蚝仔肥美丰腴,颗颗饱满,蚝肉似白玉般温润,稍加处理,便散发出清甜的海水香气;鲜虾活蹦乱跳,虾身透明晶亮,虾肉紧实 Q 弹,是大海活力的象征;鱿鱼鲜嫩爽滑,那独特的韧性口感,在齿间跳跃;海鱼肉更是多样,门鳝鱼片细腻无刺,九肚鱼软嫩如豆腐,每一种都蕴含着大海的鲜美。阳江人深谙食材鲜度的重要性,天不亮就奔赴码头挑选,只为将最新鲜的海产送上餐桌,化作鱼玛中那一口醉人的鲜香。
制作鱼玛,恰似一场精细的指尖艺术。先是处理食材,虾剥壳挑线,蚝仔洗净沥干,海鱼细细切片,每一步都饱含匠心。接着调制粉浆,选用优质粘米粉,按比例加入适量清水,顺时针缓缓搅拌,直至粉浆细腻顺滑、浓稠得当,再撒上一把葱花、几滴蒜油,瞬间香气四溢。油炸环节更是关键,传统的平底铁锅烧热,倒入纯正花生油,待油微微冒烟,师傅手持特制长柄铁勺,舀一勺粉浆摊于勺底,放上精心搭配的海鲜馅料,再覆一层粉浆,轻轻滑入油锅。此时需精准把控油温与时间,小火慢炸,并不时用筷子翻动,让鱼玛受热均匀,直至外皮金黄酥脆,捞出控油。如今,一些店家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引入电炸锅精准控温,或是研发新口味粉浆,让鱼玛在保留古韵的同时,更贴合现代人味蕾,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一口酥脆鲜香始终如初。
鱼玛口味多样,每一种都能给味蕾带来极致享受。首当其冲的便是 “蚝仔葱玛”,新鲜蚝仔搭配翠绿葱花,炸至金黄,一口咬下,外皮酥脆 “咔嚓” 作响,内里蚝仔汁水四溢,那股鲜甜瞬间在口腔绽放,混合着葱香,馥郁醇厚,让人欲罢不能;“鳝鱼粉玛” 也毫不逊色,门鳝鱼片的嫩滑与粉浆完美融合,入口先是粉皮的香脆,接着便是鱼肉的细腻质感,仿若丝绸拂过舌尖,鲜香悠长;还有 “鱿鱼玛”,Q 弹的鱿鱼在高温油炸下,释放出独特的海洋风味,嚼劲十足,越嚼越香。食用时,蘸上些许椒盐,咸香瞬间升华美味,或是轻抹一层辣椒,热辣与鲜香碰撞,刺激着每一处味觉神经,带来层次丰富的口感盛宴,无论何种搭配,都让人沉浸在鱼玛的美味漩涡中。
鱼玛,这道独具风味的阳江小吃,宛如一张熠熠生辉的城市名片,将阳江的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传递给四方食客。
在阳江的传统习俗里,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或是亲友相聚,鱼玛总是餐桌上的常客。家人们围坐一起,热热闹闹地制作鱼玛,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刚出锅的鱼玛,第一时间端上桌,长辈们品尝着熟悉的味道,回忆往昔岁月;孩子们则欢呼雀跃,争先抢夺那金黄酥脆的美味,小小的鱼玛,承载着家庭的温暖与团聚的欢乐,成为维系亲情的纽带。
街头巷尾,鱼玛档口更是阳江的一道独特风景线。简易的摊位,摆放着热气腾腾的油锅,摊主熟练地制作鱼玛,动作行云流水。顾客们或站或坐,津津有味地品尝,与摊主唠着家常,分享着生活琐事。从清晨到夜晚,这些档口散发的香气,吸引着无数路人驻足,成为阳江人生活节奏的生动注脚,彰显出这座城市浓浓的烟火气息。
阳江,这座拥有丰富海洋资源与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因鱼玛而多了一抹别样的魅力。鱼玛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承载着阳江的文化记忆,随着游客们的口碑传播,让更多人知晓阳江、向往阳江,助力这座城市的美名远扬。